2008年3月2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九版:读图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当代愚公”修路记
本报记者 陈立波 文/摄

  二十年如一日,义务修路十余条,他就是余姚大岚镇南岚村80岁高龄的王茂位老人。在大岚镇,一提到王茂位,没有人不知道的,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当代愚公”。
  3月24日上午,晨光熹微,连绵的四明山脉初显雄壮的轮廓,山林间弥漫着阵阵清香,中巴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前行,时不时来个180度大转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记者在南岚村通往丁家畈的山间小道上见到了正忙着修整山道的王茂位老人,一把锄头,一只便携式喷雾器,一只茶杯,就是老人的全部修路“装备”。
  修了一段,老人便会坐在锄头柄上休息一会。“我像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做过挑夫,那时候尝尽路不好的苦,所以我想等生活好了一定要把路给修好。”老人说,后来,他参军入伍,参加过四明山区的剿匪战斗,退伍之后一直在家务农;五个子女也都非常孝顺,自己又享受着国家发给的生活补贴,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在山里,村子间的道路,除了几条已经硬化的大道,更多的还是多年来山民随意在山间踩出的小道、便道,这些山道都是些山石路,两边还长满了杂草,走路时经常会磕磕绊绊。上世纪80年代起,老人开始上山修路。起初,老人也只是在农闲时拿着锄头在自己经常走动的几条小路上铲一下、修一下,除个草什么的。慢慢地,修路就成了习惯,而且这路还越修越多,越修越远。从老人所在的南岚村西岭下到黄家庄、到大俞、到观下,近的几里地,远的都有十几里路,十几条山道上留下了老人忙碌的身影:平整路面,并且背上装有除草剂的喷雾器,一路喷洒,一路除草。
  “阿爸,马上可以回家吃饭了。”正当老人在向记者介绍情况的时候,老人的女儿提了热水瓶从山道上走来,老人马上拿出准备好的杯子让女儿倒上。女儿边倒水边说:“今年,老爸的身体状况已不如以前了,他时常会念叨‘以后这路该让谁修呢’。现在,山道修平整了,绊人的杂草也除掉了,出行更加方便了,我爸出门修路,也常有人帮着背一下喷雾器,一起捡个石块什么的,我有时候也会跟着他上山修路。这些都让他特别开心。”
  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时,王茂位突然放下手里的喷雾器,清了清嗓子说:“只要我还提得起锄头,这修路的活就一天不会停。”